村网通总站 花山社区 610262.nync.com 欢迎您!
本规划针对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为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宏观指导而编制。规划的根本理念是坚持“民生保障为先、产业发展为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环境、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四层关系”,规划主线是优势与特色、区域布局、主攻方向等“三大主题”,确定主导产业、区域重点、重大工程项目等规划要素。本规划在分析南川区农业资源和产业潜力的基础上,确立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策划“一园六带五基地”建设总体布局,针对性地提出示范区建设的“五大重点工程”和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四大措施”。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为《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和《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本规划衔接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重庆市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08~2017年)》、《重庆市农业主体功能区划》等规划,建设目标和相关指标与南川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吻合,总体态势与国家层面基本一致。
本规划的编制,得到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重庆市农科院、畜科院、农技总站、畜牧总站、水产站等单位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前 言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党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顺势而为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中央“三农”工作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当前,重庆市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农业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领域,农村就业正在发生重大分化和演进,农业的多功能性逐步显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顺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实施《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对优化全区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当地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带动和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规划概况
一、项目名称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二、建设地点
重庆市南川区。
三、规划年限
2012~2015年。
四、示范区建设单位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
五、规划实施单位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委员会。
第二节 规划依据
一、规划编制理论依据
为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本规划主要以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园区建设与管理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等为编制依据。
二、规划编制直接依据
(一)《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
(三)《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四)《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
(五)《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渝农发〔2012〕41号)。
三、规划编制政策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
(三)《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
(四)《农业部关于同意支持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函》(农牧函〔2009〕1号)。
(五)《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11〕19号)。
(六)《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办计〔2011〕18号)。
四、规划编制基础资料
(一)《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2〕4号)。
(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三)《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四)《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五)《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六)《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七)《重庆市农业主体功能区划》。
(八)《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九)《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
(十)《重庆市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08~2017年)》。
(十一)《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五、规划编制现实依据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南川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南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南川区自然资源资料等。
第三节 规划思路
本规划坚持“民生保障为先、产业发展为重”的根本理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环境、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四层关系”,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背景、优势与特色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规划要素,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的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及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经营与运行机制,构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规划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生产上具有超前性、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产业上具有带动性的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第四节 总体布局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是:“一园六带五基地”。“一园”即南川生态农业大观园,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包括大观镇、兴隆镇、土溪乡、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六带”为优质粮油产业带、优质畜禽产业带、优质蔬菜产业带、优质笋竹产业带、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优质茶叶产业带。“五基地”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总部基地。
第五节 重点工程项目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包括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服务体系支撑工程、基础设施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和核心园区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总投资119.26亿元。其中:主导产业提升工程49.90亿元,支撑体系构建工程1.60亿元,基础设施保障工程35.96亿元,生态环境优化工程6.01亿元,核心园区建设工程17.79亿元。
第六节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119.26亿元,申请中央投资35.78亿元,占总投资的30%;地方配套3.58亿元,占总投资的3.0%;业主自筹79.90亿元,占总投资的67.0%。
第七节 效益分析
到规划期末,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业增加值35.7亿元,其中粮油、畜禽、蔬菜等三个优势产业产值45亿元,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90%。
示范区建成后,全区耕地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南川鸡”1000万只。年产优质粮食34万吨、无公害蔬菜52万吨。
第二章 示范区基本情况
第八节 自然地理
一、区位条件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与武隆、贵州道真接壤,南与贵州正安、桐梓为邻,西连巴南、綦江,北接涪陵,素有“黔蜀喉襟、巴渝险要”之称,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南川属重庆“1小时经济圈”,渝湘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重庆主城区58公里,到江北国际机场和长江深水港码头1小时车程。
二、地理概况
南川区介于北纬28°46′~29°30′、东经106°54′~107°27′之间,境内多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以湘渝公路为界,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湘渝公路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呈中山地貌,以北呈丘陵低山地貌。区境山脉多为北东—南西走向。区内最高海拔2251米,最低海拔340米,城区海拔550米,垂直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48.6%。
第九节 社会经济
一、人口与行政区划
南川区共辖3个街道、15个镇、16个乡,幅员面积2601.92平方公里。2011年末户籍人口6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55万人,非农业人口17.4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3.729万人。
二、综合经济实力
2011年,南川区地区生产总值168.8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3.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1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7:49.5:3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149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39亿元,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19亿元。
三、农业农村经济
南川区农业特色明显,是国家级粮食产能县、全国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国家级优质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茶叶基地百强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区、全国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区、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玄参药材产业之乡”。2011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43.3亿元,农村经济总量到81.5亿元,农业增加值31.1亿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182个;农业机械总动力44.74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6.6%,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7317元。
四、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户籍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六项改革”快速推进,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健全,金融机构快速向农村延伸,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抵押“三权”确权到位。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48.9%。
通过实施“千百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级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一村一品”逐渐形成,乡村道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风貌有所改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主管理得到加强。57.8万人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27.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全市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病养老问题基本解决。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和送温暖长效机制,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全覆盖。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农民新村22个、巴渝新居54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240户。城乡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5个、连锁店350个、“两社”组织300个。
第十节 资源禀赋
一、土地资源
南川区境内南北长80.25公里,东西宽52.5公里,总面积2601.9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05.15万亩,另有林地213.75万亩,园地7.35万亩,草地10.95万亩,水域面积1.2万亩。详见表2-1。
表2-1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 ||||||
单位:万亩 | ||||||
土地总面积 | 耕地 | 园地 |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其他用地及非利用地(含荒地) |
383.1 | 105.15 | 7.35 | 213.75 | 10.95 | 1.2 | 44.7 |
二、气候资源
南川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立体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日照127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85毫米、无霜期305天。
三、水资源
南川区有大小河流56条,分属乌江及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大溪河、柏枝溪、孝子河、黎香溪、芙蓉江支流等26条,多发源于金佛山,河流成树枝状分布全境,河谷狭窄,沿途多险滩急流,水资源总量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18.87亿立方米,可开发水力资源13.5万千瓦。
四、生物资源
南川区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有430科、1884属、5099种。自然植被有菌类、蕨类和裸子、被子植物种群等,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古稀植物有银杉、珙桐、水杉、人参等4种;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烤烟、蚕茧、蔬菜、水果、生猪、小家禽和水产品等;中药材植物有4180种,已形成规模的有玄参、黄柏、黄连、天麻、杜仲、云木香、五倍子等;土特产品有方竹笋、中蜂蜜等。
五、旅游资源
南川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金佛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遗产,核心景区44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51米,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是避暑纳凉、观光赏雪、吸氧洗肺、科普科考的理想之地;楠竹山、山王坪、大观温泉等景区景点也极具开发价值;黎香湖开发初具规模,成为南川区生态休闲新的旅游景点。2011年,旅游人数达到50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7.1亿元。
第十一节 基础设施
一、交通情况
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为2587.8公里,农村交通实现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其中:从行政等级分,县道313.4公里,乡道228公里,村道2046.4公里;从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59.4公里,三级公路245.8公里,四级公路1389.3公里,等外公路893.3公里。见图2-1和2-2。
图2-1 农村公路构成(行政等级) 图2-2 农村公路构成(技术等级)
2011年末,全区公路公里客运量2974万人,公里货运量617万吨。
南川区农村路、站、运一体化明显加快,实现了所有乡镇有1个以上等级客运站,所有符合通客运条件的行政村均通客车。随着南川至万盛、至涪陵、至道真高速公路逐步建成,境内将形成“X+1”高速公路网络。南川至涪陵、至万盛铁路建成(改造)后将把重庆境内的渝黔线、渝怀线、沪汉蓉渝大通道连接起来,将为建设“畅通重庆”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农田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规划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治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等工程项目,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达到6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数的65.8%。
(一)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改造中低产田61.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8万亩。项目区新建灌沟43.8万米,排湿沟28.43万米,耕作道59.33万米、田型调整(田坎)42.02万米。改变了田块高低不平、零星分散,耕作起来费时费力的现状,使其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便于拖拉机、摩托车等农业机械通过,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减少了农民体力劳动强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大提高,从建设前的25%提高到46.6%;同时田地沟相通、渠相连,灌溉方便,使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提升了农田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提高了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项目区已基本实现耕地田园化、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二)商品粮基地建设。南川区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县,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面积62万亩。
(三)基本口粮田建设。在大观、兴隆、福寿、水江、南平、南城等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善了南川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土地治理。开发整理土地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
三、水利灌溉情况
全区现有水利工程4293处,设计蓄引提出水能力26617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23735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59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61%,保证灌溉面积5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6%,在重庆市所有农业区县中排名第1位。见表2—2。
表2-2 2011年末南川区水利设施状况(单位:处、万m3)
序号 | 工程 | 处数 | 总库容 | 有效容积 | 设计 供水能力 | 现状 供水能力 |
1 | 中型水库 | 2 | 4180 | 3590 | 4313 | 4313 |
2 | 小(一)型水库 | 11 | 3629 | 2887 | 2366 | 2366 |
3 | 小(二)型水库 | 57 | 1304 | 910 | 1289 | 1289 |
4 | 山坪塘 | 2963 | 1263 | 1215 | 1122 | 712 |
5 | 引水堰 | 759 | 6686 | 4970 | ||
6 | 提水工程 | 375 | 9636 | 8872 | ||
7 | 地下水工程 | 81 | 855 | 777 | ||
8 | 其他工程 | 45 | 350 | 436 |
四、设施种植与标准化养殖情况
南川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监管,测土配方施肥达到98%,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85%。大棚、拱棚、地膜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的34.09%。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2万亩,占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的95%。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5年的35%提高到2011的55%,“南川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5年50%提高到2011年的95%。
五、市场流通设施情况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区级配送中心4个、乡镇连锁超市46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568个,实现区有大型配送中心、乡有连锁经营超市、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点;建成重庆市林产品交易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了“区—镇(乡)—村”流通设施全方位覆盖。
六、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建设”工程,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县级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和3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充分利用“巴渝新农网”信息发布平台,开展了本地特色信息服务;同时和南川移动、电信部门联合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农信通”用户39100户、“农网广播”用户10900户、手机报用户1880户,以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为主农业信息核心用户达到了4207户。到2011年,规划区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农村互联网用户达到3.2万户,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5%以上,村邮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七、农业服务体系情况
建成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了稳定的区、镇(乡)、村(居委)三级农业服务体系,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全区设有8个地级农技推广单位,乡镇设有3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公益性农业技术队伍共有编制415人,现在编农业技术人员4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6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的33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218人;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设有3000个村社农业科技示范户、2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庄稼医院,区和乡镇、村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定期培训乡镇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农民致富能手3000人次、40000学时以上。落实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机制,支持兴办农村经济实体,培育扶持种养殖大户。
第十二节 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一、总体情况
经测算,南川区现代农业总体实现程度为43.91%,比重庆市现代农业实现程度37.81%高6.1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44.5:8.2:44.2:2.0:1.1。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体系渐趋完善,基本形成优质粮油、畜禽、蔬菜三大优势产业,笋竹、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形成了38万亩优质稻、22万亩蔬菜、出栏100万头生猪、650万只南川鸡和6.2万群中蜂、50万亩笋竹、23万亩中药材、7万亩茶叶的产业基地规模。近三年种植业、养殖业基本情况见表2—3、表2—4。
表2-3南川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一览表 | ||||||||
年度 | 人口(人) | 产量(吨) | ||||||
粮食 | 肉类 | 奶类 | 禽蛋 | 水产品 | 水果 | 蔬菜 | ||
2005年 | 646345 | 347253 | 58284 | 801 | 5104 | 5820 | 43650 | 218355 |
2006年 | 649900 | 244219 | 48353 | 819 | 5118 | 3814 | 39012 | 214469 |
2007年 | 658405 | 325681 | 49379 | 959 | 5143 | 4391 | 39806 | 228814 |
2008年 | 660854 | 344859 | 53305 | 1058 | 5398 | 5047 | 42268 | 250309 |
2009年 | 664221 | 338948 | 57671 | 1233 | 6748 | 5778 | 32700 | 284365 |
2010年 | 672669 | 340889 | 61454 | 1345 | 7541 | 6795 | 34915 | 305882 |
表2-4南川区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一览表 | |||||||
年度 | 人均占有量(公斤) | ||||||
粮食 | 肉类 | 奶类 | 禽蛋 | 水产品 | 水果 | 蔬菜 | |
2005年 | 537.3 | 90.2 | 1.2 | 7.9 | 9.0 | 67.5 | 337.8 |
2006年 | 375.8 | 74.4 | 1.3 | 7.9 | 5.9 | 60.0 | 330.0 |
2007年 | 494.7 | 75.0 | 1.5 | 7.8 | 6.7 | 60.5 | 347.5 |
2008年 | 521.8 | 80.7 | 1.6 | 8.2 | 7.6 | 64.0 | 378.8 |
2009年 | 510.3 | 86.8 | 1.9 | 10.2 | 8.7 | 49.2 | 428.1 |
2010年 | 506.8 | 91.4 | 2.0 | 11.2 | 10.1 | 51.9 | 454.7 |
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由2005年的55万亩扩大到12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1家增加到74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农村专业大户9800户。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3%。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居全市第一;“金佛山”品牌获重庆市著名商标,“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品牌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南川方竹笋”获国家质监局“地理标识产品”称号。创建了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县)和重庆市产油大区(县)。森林覆盖率48.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二、重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
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是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大观、兴隆、木凉、河图、土溪等5个乡镇,幅员面积246.33平方公里。自2009年成立以来,按照“一年启动,三年完成,五年示范”的总体要求,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2011年,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初具规模,被确定为全市唯一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升为开展山地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省级平台。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张桃林以及市政府副市长马正其等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一)建设平台搭建成型。南川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重庆市南川区生态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区政府派出机构,专门负责示范区开发建设。标志着将南川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世界田园、国家牌子、重庆名片、南川样板迈出坚实步伐。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专业深度策划包装20个重点招商项目,开展定点招商推介活动30余次,接待各地客商考察200多批次,已经签约50个项目,协议引资额160亿元,累计落地资金15.4亿元。通过招商引进的中海园、扶贫园、台湾园、薰衣草园、芳香园等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三)基建工程持续改善。确定了30平方公里中心建设区,集中先行启动了以高速公路大观下匝道为中心的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示范区大通道建设10公里,整治河道8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完工巴渝民居10万平方米。
(四)融资渠道多元发展。通过惠农公司向银行融资到位资金3.2亿元,示范区业主融资到位3亿元。与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签订了2亿元授信担保贷款合作协议,落实了5000万元授信贷款。通过“拨改投”方式,调整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组建成立农业产业集团公司,更好地服务示范区建设。
(五)产业转型有力迈进。示范区向着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统筹推进,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康居工程为着力点,基本建成优质稻、花卉苗木、精细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等7个千亩示范园,星级农家乐50家。
第三章 示范区优势与特色
第十三节 示范区优势
一、区域优势
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南川区属于全国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西南马铃薯优势区、西南生猪优势区。根据《全国蔬菜优势区域规划(2009~2015年)》,南川区是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根据《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南川区是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按照《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和《重庆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南川区属重庆市水稻、马铃薯、油菜、蔬菜、生猪等优势农产品区域,重庆市加工辣椒、酿酒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区域。
二、资源优势
南川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占比高,工业化程度低,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小,具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独特优势。全区农业资源富集,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条件;区内有重要的旅游、中药材等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为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农业创造了条件;全区耕地保有量10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60万亩,土质肥沃,四季宜耕,既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也适宜规模化生产。
三、产业优势
南川区粮油、畜禽、蔬菜产业具有较大优势。
(一)粮油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县和产油大县,粮食人均占有量居重庆市第一位,粮油商品率较高。粮油生产特别是水稻、油菜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
南川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了优质稻示范种植。通过十年来的努力,实施优质稻标准化栽培,在建基地、创品牌、树龙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步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初步形成了“金佛山区”、“生态农业园区”和“中部槽坝区”3个优质稻产业带。2011年南川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3.6万亩,总产量34.35万吨,同比增长0.7%,其中优质稻基地面积35万亩,优质稻谷产量19.5万吨;优质油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82万吨。水稻、油菜最高亩产分别突破800公斤、200公斤大关,刷新重庆粮油单产历史记录。
(二)畜禽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区(县)。畜牧业是南川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产业重点发展生猪、奶牛、南川鸡、金佛山中蜂和水禽五大畜牧骨干产业。2011年,全区出栏生猪100万头、南川鸡650万只,中蜂6.2万群。
(三)蔬菜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秋淡季蔬菜基地。蔬菜产业是南川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南川区通过建设蔬菜专业村和专业乡镇、蔬菜示范基地,培育蔬菜地方特色品牌,扶持壮大蔬菜产销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彰显特色农业、都市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定位的主导产业。2011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2万亩(不含笋竹),产量32.33万吨。笋竹面积50万亩,竹笋产量2万吨,居全市首位,其中方竹笋产量居全国之首。
四、政策优势
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南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南川区现代农业发展。2011年5月14日,黄奇帆市长到南川区视察指出:南川要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结合实际,抢抓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发展。要把南川区建设成为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特色旅游区。这是南川区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发展休闲农业的良机。《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南川委发〔2008〕168号)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粮油、畜禽、蔬菜产业大区,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农村经济主体,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五、工作优势
近年来,南川区先后编制实施了《重庆市南川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重庆市(南川)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从2009年开始,南川区着手打造市级生态农业园区,经过3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园区建设和管理经验,为大面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健全完善了长期稳定的区、镇(乡)两级农业服务体系。与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大观镇设立了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在金佛山设立了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近年来,先后实施了一批部级、市级农业科研、示范、推广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六、品牌优势
到2011年,南川区有国家级产品品牌5个,市级产品品牌10个,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金佛山”系列农副产品品牌覆盖率达到56%。
第十四节 示范区特色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一产向农村二、三产业优化调整的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渐趋完善,基本形成优质粮油、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产业,笋竹、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五大特色产业的“三优五特”发展格局,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由2005年的55万亩扩大到120万亩。
一、农业规模化水平较高
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促进了土地向农业基地集中,向产业大户集中,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现了粮油、蔬菜规模化种植。2011年末,南川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8.5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6.7%;规模经营耕地面积34.87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35.6%;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45%,“南川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南川区是实施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作物机械化建设项目示范县,是重庆市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庆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组建了30个集耕、播、收和病虫害防治服务一体的机械化的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拥有农机总动力44.74万千瓦,农机装备总值(原值)3.8亿元,拥有主要农业机械:耕整机8470台,插秧机1790台,联合收割机950台;专业防治人员2000人,农机从业人员2.44万人;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农机化服务已由单纯的农田灌溉作业,扩展到灌溉、耕作、栽插、植保、收获、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体系。生猪规模养殖场40%实现了喂料、饮水机械化,蛋鸡规模养殖场100%实现了饮水机械化;饲料运输、加工达到100%;机械清粪、粪便处理达到30%。
三、农业标准化水平较高
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实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立商品粮、蔬菜、生猪、草食牲畜、家禽、茶叶和油菜等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6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7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产品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82个。禁止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高毒农药行为,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和水产品中的违禁化学物质及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四、农业节约化水平较高
南川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南川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主推旱作区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稻田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蔬菜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生产技术,推广面达到300万亩次,实现“节水”减排。推广了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3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30元。推广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2万亩。合理安排茬口,推广低温、高温季节设施栽培,蔬菜复种指数达到300%;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推广麦—玉—苕三熟,水田推广稻—油、稻—麦、稻—菜等栽培模式,变一熟为多熟。改革种植制度,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科学播种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免耕栽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1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35%。
五、农技推广水平较高
良种工程、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动植物病虫害专业防控、柑橘非疫区建设等成效显著。2011年,科技进步对南川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实施良种工程,加大了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完善供应体系,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南川区共推广粮油、蔬菜、畜牧等各种先进实用技术200多项。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责任机制,区级推广单位直属区农委管理,乡镇推广机构实行“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三权”(人、财、物)归乡镇管理,业务上接受区农委指导,实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建立健全区院合作机制,与市农科院、畜科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联合设立机构,共建试验基地,共同研究开发,共享科研成果,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六、农业制度化水平较高
从2006年起,南川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建立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制度,5年共发放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1.62亿元、农机补贴4676.64万元。建立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目标。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全区2.6万农村居民转户进城。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首家村镇银行石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农民合作社协会,农民入社率达到36%。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有序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充分发挥 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加强农业资金的整合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预算内外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部门将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三农”。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增量部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区财政与农业部门通过惠农、禹光等公司融资平台,以“拨改投”方式,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投入,财政“三农”支出超过25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第四章 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第十五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以实施《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为契机,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多元化投入为保障,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建成“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现代农业建设经验借鉴和可复制模式。
第十六节 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
示范区要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环境条件,结合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科学有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粮油、畜禽和蔬菜等3个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竹笋、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5个特色产业,形成“3+5”产业格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采取按类型、区域多种形式逐步推开,协调发展,建设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二、突出重点原则
示范区要围绕区域经济和生态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优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经济、生态有一定支撑,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要围绕示范区建设目标,突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规模化、集约化、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示范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全区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功能拓展原则
示范区建设要拓展农业生产、循环、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效益功能,强化服务城市功能,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
四、环境友好原则
示范区建设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产业化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现代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又着眼于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要坚持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科技创新原则
示范区建设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引进、组织管理、信息交流、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体现技术创新。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加强农业科研,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和劳动者队伍,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用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健康发展。
六、市场主导原则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搞好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创新公共财政支农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十七节 示范任务
据测算,2011年南川区现代农业总体实现程度为43.91%,比重庆市高6.1个百分点。到2015年,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实现程度将达到6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后,可在以下六个方面为全市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和样板:
一、水稻高产示范
通过实施整区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把南川区打造为重庆市最重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通过高产示范,水稻单产将由52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全区水稻总产量增加5万吨左右。
二、农业机械化示范
重点推广山地农业小微型机械,着力解决山地和小块农田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扶持发展农机具租赁市场。大力推进水稻、油菜、蔬菜、中草药、花卉等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畜牧养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以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三、农业科技示范
在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等技术支撑单位的支持下,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重点研究和推广动植物品种改良、生物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到2015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筛选能力进一步增强,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缩短良种更新时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
四、高效农业示范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成为重庆高效农业的典范,成为农业知名品牌最多的区县。进一步做大做强“南川米”、“南川鸡”、“南川方竹笋”等品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80%,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50%,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95%,分别比重庆市平均水平高15、20和25个百分点。
五、休闲农业示范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品南川有机茶、尝南川土蜂蜜、喝南川土鸡汤、吃南川大米饭、赏金佛山风光”为主题,以发展优质花卉苗木、高端水果、精品蔬菜等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质量的特色产业为亮点,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特色餐饮型、生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品牌“农家乐”,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把南川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和重庆主城市民亲农休闲之都。
六、农民增收示范
通过示范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15年,南川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
第十八节 建设目标
到2015年,力争把南川区建成集科技先进、特色明显、产业高效、绿色生态于一体,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健康畜禽和农业科技展示、生态农业观光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重庆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基地及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功能多元化、生产结构高优化、技术推广高新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态环境优美化和农民生活富裕化。
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实现三大重点目标:
——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稳定在12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优质稻产量25万吨、油料产量3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7.2万吨。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稻单产达到650公斤、油菜150公斤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69个。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效率达到40%以上,秸秆、蔬菜、畜禽废弃综合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以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为手段巩固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收入,以增加区域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为手段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为手段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加快建立农村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1年翻一番,其中家庭经营收入由50.7%提高到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20%以上。示范区建设具体指标详见表5—1。
表5—1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要目标一览表
类 别 | 指标 | 单位 | 2011年 | 2015年 | 年均 增速(%) | 指标 属性 |
农 产 品 供 给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34 | 34 | ∕ | 约束性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1.82 | 3 | ∕ | 预期性 |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6.27 | 10 | 12.4 | 预期性 | |
禽蛋总产量 | 万吨 | 0.68 | 1. | 10.1 | 预期性 | |
蔬菜总产量 | 万吨 | 32.33 | 52 | 12.6 | 预期性 | |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 土地综合生产率 | 元/亩 | 6429 | 10980 | 14.3 | 预期性 |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 % | 46.6 | 60 | ∕ | 预期性 |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105 | 105 | ∕ | 约束性 | |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 % | 56 | 90 | ∕ | 预期性 | |
农业科技贡献率 | % | 51 | 60 | ∕ | 预期性 | |
农产品加工率 | % | 30 | 50 | ∕ | 预期性 | |
农产品优质率 | % | 65 | 95 | ∕ | 预期性 | |
农产品商品率 | % | 66 | 80 | ∕ | 预期性 | |
无公害农产品比重 | % | 60 | 90 | ∕ | 预期性 | |
土地规模经营度 | % | 35.6 | 50 | ∕ | 预期性 | |
农 业 农 村 经 济 | 农村经济总量 | 亿元 | 81.5 | 160 | 18.4 | 预期性 |
农业增加值 | 亿元 | 31.1 | 35.7 | 3.5 | 预期性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43.3 | 50 | 3.6 | 预期性 | |
休闲农业收入 | 亿元 | 5.9 | 20 | 35.7 | 预期性 | |
城 乡 统 筹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 农村全面小康度 | % | 50 | 80 | ∕ | 预期性 |
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 | % | 48.9 | 60 | ∕ | 预期性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7317 | 15000 | 20 | 预期性 |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 % | 89 | 93 | ∕ | 预期性 | |
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 % | 41 | 30 | ∕ | 预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48.6 | 55 | ∕ | 约束性 | |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 | % | 95 | 100 | ∕ | 约束性 | |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覆盖率 | % | 100 | 100 | ∕ | 约束性 | |
农村恩格尔系数 | % | 48 | 45 | ∕ | 预期性 | |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7.4 | 9.5 | ∕ | 预期性 | |
农村沼气池(累计) | 万口 | 4.2 | 7.5 | ∕ | 预期性 |
第十九节 功能定位
一、产品供给功能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要强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推行无公害种植、健康养殖、生态种养等可持续发展方式,用技术手段规范农业生产过程,生产高档安全农产品,重点对农业生产投入品进行监管,对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进行监督、检测和环保处理,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提高示范区的农产品竞争力。
二、示范带动功能
通过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设施化技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等,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强化示范、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生态保护功能
在示范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施土壤改良、节地、节水、节材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利用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休闲观光功能
拓展农业在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以农业园区为依托,把精品生产、现代农业设施、生态景观和市民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寻找生产过程与休闲观光的结合点,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品位。
五、就业增收功能
通过示范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第二十节 产业发展
根据南川区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定位要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畜禽、蔬菜等3个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笋竹、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5个特色产业,形成“三优五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粮油产业
(一)发展思路。按照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重庆市确保口粮自给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托南川区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及优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的发展思路,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建成以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生产基地,进一步以“双低”油菜为主导,以花生等油料作物为补充,努力建设全市优质油料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万吨左右。其中:优质稻年种植面积达38万亩以上,亩平单产达到6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油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亩平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3万吨左右。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高标准实施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新增7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等项目,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培肥地力和平衡土壤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加强工程后期管护,改善农田水利、林网、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全面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品种与先进的综合配套增产技术,推进粮食产业科技进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完善和强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全面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1.实施农田灌溉设施改造与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强化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改造完善田间灌溉设施条件,恢复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实施项目整合,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全面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加强地力培肥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土壤肥力及蓄水保肥能力,改善提升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建设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2.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大粮食高产、优质、专用优良品种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良种商品化率,全面推广粮食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突出关键增产技术到位率,良种良法结合,用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积极推广减量施肥、减量用药等新技术,推广粮食无公害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多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加快推进粮食、油料作物种植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耕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及劳动生产率,加大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4.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检中心、有害生物区域预警站,并完善2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良种繁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农产品质检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功能齐全、装备精良、服务手段先进的良种繁育、农技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良种、先进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加大病虫害防控,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
二、畜禽产业
(一)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南川区系“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生猪优势区县及外调大县”的品牌优势,继续狠抓生猪生产,在转变生产方式、改良生猪品种、提高猪肉品质上狠下功夫,建成为全市优质商品猪生产大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小家禽及禽蛋,力争将其发展为全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项目。按照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及畜牧产业实际,以发展生猪、家禽、蜜蜂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养殖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畜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发展小区50个,专业大户1000户;新建年屠宰能力20万头以上的二级生猪屠宰场1个,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到2015年,全区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由43.1%提高到60%,年总产值10亿元以上。培育壮大南川土鸡品牌,突出抓好南川土鸡生产基地,建立南川土鸡良繁体系建设和专业乡镇、村建设,示范场(户)建设。到2015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总产值5亿元以上。重点建设肉牛、山羊、奶牛良繁体系,抓好标准化饲养,到2015年,全区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10万只,奶牛存栏4000头,草食牲畜产值达到3亿元。到2015年发展蜂群10万群,产值2亿元;出栏肉兔50万只,产值2500万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
1.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依托南川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牧产业发展实际,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建设以生猪、家禽养殖为重点的高标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先进适用综合配套技术培育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畜牧业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畜牧业竞争力。
2.推进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先进适用的健康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及微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的原则,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建设污水排放量,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扶持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及规模化养殖小区利用沼气等方式进行粪污处理,提高畜禽粪污集约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推进绿色、环保的健康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3.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全过程、全面实施与推广标准化养殖生产,达到畜禽良种化、设施先进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从良种、投入物及生产优质全过程符合绿色生产要求,全面提升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以标准化良种猪繁育场、标准化良种蛋鸡繁育场建设为重点,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质量与繁育供应能力,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以健全完善区级和乡镇畜牧技术推广及动物疫病防控站建设为重点,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全面提高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与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完善检测手段,加大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对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力度,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达到绿色健康养殖。扶持培育畜牧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三、蔬菜产业
(一)发展思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适度扩大秋淡季蔬菜种植面积,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企业战略、文化旅游战略,提升南川错季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现代设施栽培优势,提高蔬菜产业现代化设施水平,促进优质高效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蔬菜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大政策倾斜和蔬菜产业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以大棚蔬菜施设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及绿色、环保、优质标准化综合集成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集中连片、规模化、集约化建设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及流通施设,全面提升蔬菜单产、质量、效益,推进蔬菜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提高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及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着力打造南川城蔬菜自给平衡供应基地和主城秋淡季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等“两大保障基地”,大力实施“规模提升”、“质量提升”、“科技兴菜”、“品牌提升”、“蔬菜营销”等“五大战略”,到2015年,全区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52万吨,把南川建成重庆最大的秋淡季高山蔬菜基地,蔬菜产业综合产值(含初级产品、加工、营销等)10亿元以上。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引进一批蔬菜种植能手,抓好示范、以点带面,重点打造一批蔬菜基地展示区,培育一批有新技术、带动力强的本地种植大户。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镇乡;以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四、笋竹产业
(一)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示范,做好品牌培育,打造“中国方竹笋之乡”,创立“南川方竹笋”国际名牌。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竹笋基地达到60万亩,建成全国竹笋大区(县),使竹笋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立足南川现有资源优势,结合竹类生物学特性、各乡镇现有土地资源和各地具体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特性,全区按照“两大片、四小带、农户点”,点、线、面结合的布局模式,新发展笋竹基地10万亩,形成“南北齐进、笋材兼顾、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产业基地格局。区域布局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分为南部中低山区和北部丘陵低山区。南部中低山区:发展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为主。
五、中药材产业
(一)发展思路。以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产值达到7亿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实施“21251”工程,建设名优道地中药材基地,打造一批中药材品牌。完成1~2个品种GAP认证,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将南川建成全国最大的玄参种植基地和西南重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中药材组培基地,发展金钱草2万亩。
六、茶叶产业
(一)发展思路。布局在大观、乾丰、石溪和南城等四个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茶叶总面积达到10万亩,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建成大树茶基地1万亩,创建标准茶园5个,全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率达到40%,茶叶产量4000吨,培育茶叶龙头企业1~2个,创名优品牌1~2个。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茶叶产值实现3亿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突出特早茶优势,开发有机茶为突破,规模化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重点搞好大观片(包括木凉、兴隆等大观生态园区乡镇)、乾丰石溪片和南城片(包括南平云雾村、德隆乡等)“三个高产茶园示范片”,实施标准园创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一)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丰富全市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抓住国家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大好时机,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产业为载体,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依托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大力发展具有南川特色的休闲农业,充分挖掘休闲避暑资源和主城近郊优势,着力打造重庆休闲观光避暑乡村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结合生态旅游和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按照“可看、可摘、可参与”的要求,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到2015年,打造100个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星级“农家乐”500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年接待人数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20亿元以上。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按照“大自然、原生态、活文化、真生活”理念,以巴渝特色农耕文化、传统农业和民俗风情为基础,以有机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高新农业为核心,依托南川区特有的山水、历史旅游产业集群,与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高度整合,兴办南川菜花节、南川竹笋节、金佛山禅茶节、大观薰衣草节等农业会节,打造全国知名的以“品南川有机茶、尝南川土蜂蜜、喝南川土鸡汤、吃南川大米饭、赏金佛山风光”为主题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主城市民亲农休闲之都。利用金佛山、神龙峡、三王坪等旅游资源,结合打造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餐饮型、生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体验农场等系列化休闲旅游产品,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
八、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一)发展思路。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保证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以更便捷的方式进入城乡消费者家庭,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为重庆“民生工程”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重庆市(南川)林产品交易市场,南川大观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中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
1.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畜禽、粮油、笋竹、蔬菜等绿色食品,形成绿色食品工业群。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观功能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粮油、果蔬和畜牧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2.市场体系及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功能配套的仓储配送中心,加快解决和改造市场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现有零售网点进行改造、整合,建立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为主城居民提供新鲜、丰富的农产品。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设施,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健全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促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全面创新市场经营理念,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标准化、超市化和连锁化,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销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南川区独具的信息优势、科技优势,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级安全检测平台。
第五章 示范区建设布局
第二十一节 布局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生态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为依托,发展区域比较优势,注重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栽,合理布局,规模经营,提高示范区生产和创新能力。
二、坚持市场导向、适应民众需求原则
根据现阶段市民食品结构调整变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趋势,以发展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把示范区建成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满足市民生活食品安全需要。
三、坚持生态环保,实现持续发展原则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
四、坚持科技兴农,促进增长转变原则
把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相融合,通过集成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技术,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无污染农业、精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五、坚持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原则
把示范区建设和扶持农业种养殖大户结合起来,以精品示范片带动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发展农业经营大户,促进示范区农民增产增收。
第二十二节 区域布局
根据南川区区域经济布局分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自然地理形态特征和各乡镇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的差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布局分为“一园六带五基地”。
一、一园
“一园”即南川生态农业大观园,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该园区是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要按照建成“产业特色明、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运行机制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要求,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响品牌,创新机制,建成集生态、观光、试验示范、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
“一园”包括大观镇、兴隆镇、黎香湖镇、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共涉及35个村(居委),343个村(居)民小组。有耕地139719亩,其中田97949亩、地41770亩。
二、六大产业带
(一)优质粮油产业带。布局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黎香湖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
(二)优质畜禽产业带。由生猪、南川鸡、水禽、肉牛、奶牛、山羊、肉兔和中蜂等8个产业构成:生猪产业布局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南川鸡生产基地布局在河图、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元、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土溪、乾丰等10个镇乡;山羊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水禽、肉兔产业布局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中蜂产业布局在头渡、德隆、鱼泉、三泉、大有、庆元等12个镇乡。
(三)优质蔬菜产业带。中高山天然错季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乡镇;以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四)优质笋竹产业带。布局在“两大片区四小带”。
1.两大片区。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分为南部中低山区和北部丘陵低山区。南部中低山区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布局在头渡、金山、德隆、大有、三泉、鱼泉、水江、南城、合溪、庆元、古花等11个乡镇。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为主,布局在大观、兴隆、木凉、福寿、河图、黎香湖、石溪、白沙、太平场、乾丰、民主、冷水关、鸣玉、骑龙、中桥、峰岩、石墙、铁村、西城、东城、南平、神童、石莲等23个乡镇。
2.四小带。沿大溪河、黎香溪、孝子河的两岸,海拔低于600米呈带状分布的四个区域,简称“四小带”,主要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林为主。
(五)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以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六)优质茶叶产业带。布局在大观、木凉、兴隆、乾丰、石溪和南城等六个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三、五大基地
(一)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观功能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粮油、果蔬和畜牧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在城区布局重庆市林产品交易市场;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观功能区布局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中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
(三)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在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四)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在大观、木凉、河图、黎香湖、兴隆、太平、白沙、南平、神童、石莲、东城、南城、西城等13个镇乡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点缀和支撑。结合金佛山旅游,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布局油菜产业。在水域、滩涂集中的三泉、南城、木凉、黎香湖等镇乡,结合生态旅游,发展“渔家乐”。扶持发展生态农家乐和体验农庄。
(五)现代农业总部基地。大力引进有实力、有信誉、有科技支撑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设立总部;整合改造园区现有农业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团。
第六章 重点建设工程
第二十三节 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一、优质粮油产业
南川区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县),粮食人均占有量居重庆第一,粮油商品率较高。为适应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和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发展需要,结合南川区的地理条件,实施粮油产业“千万工程”,即在每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内,分别规划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和培育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720个。
(一)优质稻示范基地
1.建设地址。规划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土溪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实施。
2.建设规模。建成标准化优质稻示范基地38万亩,其中有机稻种植基地7万亩;实现亩平单产达到6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片工程32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520个。
3.建设内容。
(1)改良土壤32万亩,整修山坪塘3200口,确保水源充足;维修和新修渠道250公里,确保灌溉畅通;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150公里,方便机械耕作和畜力耕作;架设供电线网150公里,确保生产生活用电;配置提灌设备220台(套)、耕作机械220台(套),提高耕种收全程生产综合机械化率。
(2)培育年处理10万吨优质米深加工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二)优质油菜示范基地
2.建设规模。建成优质油菜基地20万亩;实现亩平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3万吨左右。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20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200个。
3.建设内容。改良土壤20万亩,整修山坪塘1300口,确保水源充足;维修和新修渠道100公里,确保灌溉畅通;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70公里,方便机械耕作和畜力耕作;架设供电线网70公里,确保生产生活用电;配置提灌设备100台(套)、耕作机械100台(套),提高耕种收全程生产综合机械化率。
二、优质畜禽产业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原则,加大生猪、南川鸡、肉奶牛、山羊、肉兔、中蜂等畜禽品种的养殖,提升改造培育力度,着力提高畜禽产量和品质。
(一)生猪产业
1.建设地址。规划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全区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由43.1%提高到60%,年总产值10亿元以上。
(1)建成外种猪祖代猪场1个,父母代种猪场10个。其中:新建占地面积30亩,年存栏基础母猪600头,年产种仔猪10000头的商品代种猪场6座,分别布置于铁村、石墙、大观、木凉等生猪养殖集中镇。
(2)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年出栏生猪2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发展专业大户500户,配套相应的兽医室、饲料库、办公用房等,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
(3)建设年屠宰猪30万头、牛5万头、羊2万头以上的定点屠宰场1个,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
(4)建设年屠宰20万头生猪食品加工厂一个,占地面积15亩,建设屠宰生产线一条,产品深加工分割线一条,库容100吨以上的冷冻库1个,库容500吨以上的冷藏库1个。
(二)南川鸡产业
1.建设地址。规划在大有、庆元、河图、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产土鸡蛋4.4万吨,年总产值5亿元以上。
(1)新建占地面积30亩,年存栏南川鸡核心群3万只,年生产商品代南川鸡150万羽的种鸡场5座。配套相应的孵化室、兽医室、办公用房;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
(2)建设年存栏南川鸡10万只,年出栏20万只的示范乡镇10个;建设年存栏5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养殖场10个;培育年出栏300以上的养殖大户1000个。
(3)建设鸡蛋加工厂1家、鸡肉制品加工厂1家
(三)肉奶牛产业
1.建设地址。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元、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黎香湖、乾丰等10个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全区年出栏肉牛10万头,存栏奶牛4000头,产值达到2亿元。
(1)发展肉牛养殖大公司2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肉牛养殖,公司组织饲养、销售,年出栏肉牛3000头;发展肉牛养殖户300户,每户饲养20~50头。
(2)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每个小区发展奶牛养殖户30户,每户存栏5~20头;建设挤奶站5个,每个小区各1个。
(3)建设饲草基地50000亩,其中肉牛45000亩,奶牛5000亩。采取多年生和一年生相结合,豆科与禾本科相结合,鲜草与青贮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搭配熟期品种,确保全年牧草均衡供应。
(四)山羊产业
1.建设地址。规划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年出栏肉羊10万只,年产值0.5亿。
3.建设内容。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5000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3个,建设年存栏500只,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10个。
(五)肉兔产业
1.建设地址。规划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年出栏肉兔50万只,产值1亿元。
3.建设内容。建设年存栏2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标准化养兔乡镇2个;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标准养兔场5个;培育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养兔大户500个。
(六)中蜂产业
1.建设地址。布局在头渡、德隆、鱼泉、三泉、大有、庆元等12个镇乡。
2.建设规模。发展蜂群10万群,蜂产品2500吨,产值2亿元。
3.建设内容。建立国家级重点种蜂场1个;建立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立金佛山中蜂养殖培训基地和蜂疗中心;取得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
三、优质蔬菜产业
(一)建设地址。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乡镇;以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二)建设规模。商品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52万吨。
(三)建设内容。
1.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年总产量52万吨,总产值4亿元以上。
2.创建“金佛山牌”系列蔬菜品牌2个。
3.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合格率达95%。
4.培育蔬菜产销龙头企业1家、蔬菜专业协会3个、种植大户300户,带动农户0.5万户。建立蔬菜专业村20个。
四、优质笋竹产业
(一)建设地址。布局在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的两大片区:南部中低山区重点发展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为主。
(二)建设规模。新建基地10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
1.新发展金佛山方竹、麻竹、楠竹、慈竹等10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同时,完成金佛山方竹、平竹、慈竹等低效竹林改造10万亩,建设高产示范基地10万亩,建立试验基地5000亩、种苗基地2000亩。
2.新建1个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的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或发展1个竹编织工艺品企业,消耗原材料5万吨/年,以解决笋竹基地的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
3.成立1个竹类研究所。
五、优质中药材产业
(一)建设地址。规划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金山、头渡、德隆、三泉、水江、鱼泉、木凉、兴隆、乾丰等10多个山区贫困乡镇实施;
(二)建设规模。建设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500亩、种苗基地2000亩、高产栽培示范基地3000亩。在规划期内建立一个中药材种质资源较为齐全的品种资源库,初步建成一定规模的种源繁殖基地。形成20万亩中药材基地,产商品中药材13万吨左右。
(三)建设内容。以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实现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优质、高产、高效,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六、优质茶叶产业
(一)建设地址。布局在大观、木凉、兴隆、乾丰、石溪、南城和德隆等乡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二)建设规模。茶园面积7万亩,加工茶叶3800吨。
(三)建设内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一)建设地址。金佛山、神龙峡、楠竹山、山王坪、大观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区。
(二)建设规模。到2015年,建成星级农家乐500家,年接待能力在500万人以上,休闲农业产值20亿元。
(三)建设内容。把南川区建设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星级农家乐500家,市级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打造观生态农业示范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环线。
(一)建设地址。东城街道、大观镇、河图乡等。
(二)建设规模。到2015年,建成重庆市(南川)林产品交易市场,南川大观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中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建成河图乡农产品加工基地。
第二十四节 支撑体系构建工程
一、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进一步深化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配套建立和完善农技、畜牧兽医、水产、农机、信息、林业、社会化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等职能。见图7-1。
(一)农业科技支撑单位和园区专家委员会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技术支撑单位有: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种子和植保总站、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重庆市农业环境监测站、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重庆市农机推广站,南川区畜牧站、南川区经作站等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主要为示范区建设提供研发、技术成果的引进与转化等服务。
示范区专家委员会由农业科技支撑单位的专家组成。示范区专家委员会是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最高学术支撑,其主要职能是指导示范区建设,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
(二)各级技术服务机构
1.区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区级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站、水产站、种子站、畜牧技术推广站、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经作站、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业信息中心、农经站等22个农技推广和服务单位,分别开展农技、畜牧兽医、水产、农机、信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配套完善各单位信息、监测检测、监理等仪器设备。
2.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分别设34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配套完善相关信息、检测等技术服务设备。
3.村农技员。配备村农技、畜牧兽医、蔬菜、水产和农机技术人员1000名。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新建南川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检测化验室1200平方米,配置检测检验仪器设备200台(套)。新建乡镇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点34处。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管理体系
(一)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成立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备执法办公设备及车辆。
(二)区级行业学(协)会
建立区级农业学会、畜牧兽医学会、蔬菜协会、茶叶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配套服务设备。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创新协会运行机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00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配套技术服务设备。
(四)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体系
在东城工业园区和大观生态农业园区建农产品加工园,围绕南川区农产品生产特点,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对粮油、蔬菜、畜禽、茶叶、笋竹等精深加工,集中打造食品加工园。以“渝南黔北区域会展中心”为平台,大力举办各种类别的农产品商贸会展,利用节庆活动,举办地方名特农产品展销会,促进节庆农产品购物消费,提升南川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培育农产品物流经营主体,构建“两园区、四中心、六节点、一网络”的农产品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第二十五节 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通过中低产改造工程、排灌渠系工程、田间道路系统工程、耕地地力改良工程建设,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标准;丘陵山区坑田、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一)建设地址。
在示范区内相关乡镇建设。
(二)建设规模与内容。
规划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水源提升工程、灌溉保证工程、道路畅通工程、地力改良工程。有针对性地采取开沟排水、早犁晒冬、大积塘泥,大制堆肥、掺沙入泥、客土改良等措施。
二、旱作节水农业工程
在南川区内相关乡镇建设。
建设田间道路150万平方米,田间桥涵300个,梯田平整加固20000亩,滴灌设备2000台,生物篱及防护林10万米,田间土壤改造500万立方米。
三、农田水利
(一)水源工程
新建、整修山坪塘1000处,新建蓄水池5000口,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基本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
(二)灌溉工程
加快以渠系配套和提灌站改造为重点的灌溉工程建设。新建维修石河堰200处,新建、技改电力提灌站300处。
四、农村道路工程
(一)农村道路通畅工程
硬化全区260个行政村(居委会)的道路3000公里,行政村能畅率达到100%。
(二)农田道路配套工程
完善农田道路系统建设,配套建设机械耕作道路5000公里和人行耕作便道30000公里。
第二十六节 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值示范区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大力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的节约型农业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和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碧水蓝天、山清水秀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程
(一)农村清洁工程
1.清洁家园工程。一是治理生活污水。以户为单元,修建污水净化池,对居住较为集中的农户建生活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同时推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二是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点,做到有机垃圾堆沤还田、无机垃圾规范清运。三是推广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清洁田园工程。一是建设“两池一沟”(即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和生态拦截沟),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二是综合运用环境友好技术,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再利用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源头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3.清洁水源工程。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和灌溉水源清洁。
4.清洁能源工程。
(1)沼气池建设工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2.5万个,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0座,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200处。大面积推广“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区级服务组织1个、乡镇服务站34个,每年组建村级沼气服务网点70个。培训沼气生产工1000名、沼气安全工800名。
(2)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新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3处。
(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推进秸秆养畜、秸秆生物汽化、秸秆固化成型等工程建设,提高秸秆消化利用能力。其中:秸秆预处理场15万平方米,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推广10万亩。配置仪器设备200台(套)。
二、农村生态工程
(一)森林工程
1.通道森林工程。沿渝湘高速,规划建设5万亩生态保护林带,道路绿化率提高到85%。
2.水系森林工程。围绕土溪水库、鱼跳水库、肖家沟水库等水库,水系森林工程覆盖区域的绿化率达到85%。
3.农村森林工程。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宜林荒山和坡耕地资源,集中连片种植速生丰产树种,改造低质低效林,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速丰林基地,从而有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速建设生态优美、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进程。
(二)水土保持工程
围绕金佛山水库、鱼龙大灌区等水库,加快以水资源涵养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改善全区的水生态环境。到2016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保证水环境安全。
三、有机质提升工程
(一)有机肥加工厂工程
新建大中型有机肥加工厂5个,小型有机肥加工厂50个,年生产能力5万吨。每座新建加工车间720平方米,发酵棚6000平方米,原材料成品库400平方米,车库、配电房、生产管理用房等700平方米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30台(套)。
(二)农田有机质提升工程
大力推广稻草腐熟还田、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播种油菜、小麦或蔬菜等技术35万亩;对秸秆堆积施用“秸秆腐熟剂”后再还田;种植绿肥15万亩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
第二十七节 核心园区建设工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示范区建设要1年启动、3年完成、5年示范。到2013年,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AAAA级乡村旅游目的地、城乡统筹试验样板区、南川生态新城和重要经济增长极。
一、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示范
形成示范区3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框架和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发展格局;城镇化率提高到70%以上;完成农户万元增收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二、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示范
建成5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万亩产业园和10个以上特色种植示范片;示范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6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土地规模经营达到60%。
三、在新农村建设上示范
依托农村住房改革改造全面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村庄清洁工程、农村庭院美化工程、农村文明社区创建工程,完成40万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康居工程;建成金龙村国家级新农村示范村。
四、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上示范
通过节约集约、整理复垦、盘活存量,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3000亩以上。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示范
探索建立生态型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85%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成国家生态示范乡镇。
六、在机制体制创新上示范
基本建立统分结合、通力协作、快捷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建设进度
第二十八节 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范围
总投资仅包含本次规划中所涉及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的投资。
二、投资估算的依据
1.《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NY/T1716-2009)。
2.国家其他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规定及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与参数。
3.本规划报告确定的项目建设方案与设备仪器配置方案,各专业提供的技术经济数据及参数。
4.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及数据。
三、项目建设投资估算及资金构成
(一)估算说明
1.土建工程参照同类工程,根据重庆市土建工程预算定额以扩大指标计算。
2.田间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预算定额以扩大指标计算。
3.设备购置按生产厂家提供的价格及收集到的市场价格计算,含安装费及运费。
4.工程建设其他费:主要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工程招标费和其他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基础设施配套费、研究实验费等),依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参照有关建设项目的其他费用指标取费标准计取。
5.预备费:本规划只估算基本预备费,不估算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直接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的5%计取。
(二)建设投资估算结果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119.26亿元,其中工程建设费111.28亿元,占总投资的93.31%;工程建设其他费2.30亿元,占总投资的1.93%;预备费5.68亿元,占总投资的4.76%,详见附表3。
第二十九节 资金筹措
示范区建设总投资119.26亿元,申请中央投资35.78亿元,占总投资的30%;地方配套3.58亿元,占总投资的3.0%;业主自筹79.90亿元,占总投资的67.0%。
第三十节 建设进度
示范区建设期限为4年,计划从2012年到2015年实施,分年建设内容、规模及年度投资情况见附表2和附表3,分年投资计划见表8—1。
表8—1分年投资计划表 | |||||||
序号 | 重点工程项目 | 资金使用(万元) | 占总投资比例 |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小计 | |||
1 | 工程建设费 | 268485 | 327754 | 285179 | 231364 | 1112782 | 93.31% |
1.1 | 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 129695 | 159000 | 121050 | 89324 | 499069 | 41.85% |
1.2 | 支撑体系构建工程 | 3570 | 5130 | 4755 | 2620 | 16075 | 1.35% |
1.3 | 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 78650 | 97050 | 97450 | 86450 | 359600 | 30.15% |
1.4 | 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 12270 | 18374 | 15924 | 13570 | 60138 | 5.04% |
1.5 | 核心园区建设工程 | 44300 | 48200 | 46000 | 39400 | 177900 | 14.92% |
2 | 工程建设其他费 | 8179 | 5203 | 4812 | 4801 | 22995 | 1.93% |
3 | 预备费用 | 13833 | 16648 | 14500 | 11808 | 56789 | 4.76% |
4 | 总投资合计 | 290497 | 349605 | 304491 | 247973 | 1192566 | 100.00% |
占总投资的百分比 | 24.36% | 29.32% | 25.53% | 20.79% | 100.00% |
第八章 效益分析
第三十一节 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后,示范区优质粮油、蔬菜标准化种植面积、畜禽标准化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根据示范区生产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和生产水平,经测算,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粮油、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可达45亿元,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90%。
第三十二节 社会效益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南川区近年来投资兴建的最大的农业基础性建设项目,是对科技、土地、资本、人力、产业的高度集成和合理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对形成当地高效技术产业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十三节 示范效益
示范区建成后,全区耕地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4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优质粮食34万吨,年产无公害蔬菜52万吨,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南川鸡”1000万只以上。果蔬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蛋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粮油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安全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示范区的建设,可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机会3万多个。通过示范区的社会化服务,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生产、加工、管理、运输、销售等环节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效益显著。
示范区建成后,可初步形成南川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转移平台,通过农业技术研发、引进和组装、集成及中试熟化,可解决一批示范区和全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有效地满足本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区建设不但可引进国内先进技术,进行国际、国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速区域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还提供大量的农作物品种、蔬菜种苗,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栽培技术与生产方式,可形成南川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培训和样板展示,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与应用能力,带动重庆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第三十四节 生态效益
示范区的建设使南川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并通过对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化学投入品的有效控制,改善大气、水质、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对城乡人民健康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示范区生态景观的建设和高效设施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实现节水、节能、节地和清洁、安全生产,为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五节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局、农委、水利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示范区的建设实施、政策出台、招商引资、项目审查和指导监督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由区农委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示范区的建设及管理工作。将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南川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加强考核督促,年终综合考评,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机制,分年度对现代农业发展成效突出的乡镇(街道)、农业产业化企业、重点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表彰。
第三十六节 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除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外,按照重庆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示范区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大南川财政对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年投入资金比例不少于区级财政总量的10%,有效整合南川区农业、蔬菜、农业综合开发、国土、交通等涉农支农资金,统筹资金重点投向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地业主,培育本地业主参与示范区建设。对进入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政府出台土地出让、生产补助以及奖励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撑。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坚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托管、信托公益性服务机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建立合理的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支持和鼓励有稳定非农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进入城镇定居。
第三十七节 强化科技支撑
成立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市内研究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单位的知名专家担任顾问,由区政府发聘书。依托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重庆市种子和植保总站、重庆市农业环境监测站、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重庆市农机推广站等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由重庆市农科院总牵头,形成技术支撑团体。南川区人民政府聘请6名首席专家,在示范区内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有效带动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推广和运用。采取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重点对示范区各乡镇(街道)农技干部、村社干部和广大农民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用5年时间,完成对示范区内乡镇(街道)农技干部、村社干部和劳动力的培训,让示范区的每户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过培训,掌握1门农业科技。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培育南川区农业主体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着力提高地产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到2015年,将“金佛山”和“生态大观园”打造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第三十八节 加快机制创新
积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行项目投资业主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种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培植农民种养大户、加工大户、流通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建立产加销有机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建立生产、科研、服务、销售、信息、种养加、农工技贸紧密结合的推进机制,形成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农民是示范区的建设主体,充分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和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热情。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十九节 农业环境趋势预测
到本规划实施期末,南川区农村经济总量将达到16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同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城镇化率将达到55%。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综合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预测到2015年,农村面源(包括农村生活、种养殖业)负荷约为COD0.22万吨、NH3-N0.06万吨、TP0.2万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问题仍需要重视。
第四十节 规划实施对环境影响
南川区属于传统农业大县,工矿企业较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农业投入品的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农业环境的保护。但产业发展的增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规划产生的有利影响
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形成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对于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发挥重要作用。而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粮油、现代蔬菜、生态畜牧、现代林业和特色农业五大产业带的建立,循环经济培育、乡村清洁计划等环境优化措施的实施,将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改变区域内农民农事耕作习惯,形成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二、规划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规划虽然融入了循环农业理念,采取了环境优化措施,但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在带来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对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规划期为南川区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从城镇向乡村转移,加剧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不利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可能造成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如果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氮肥、磷肥通过降雨、径流、淋溶、吸收和侵蚀进入地表,可能对水体、土壤、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加重农业面源污染的压力。
第四十一节 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一、严格限制农用化学品使用,鼓励使用有机肥料
压缩施用含氮化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应用节水节氮技术,减少农田废水排放量和降低农田废水排放浓度;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求出发,贯彻循环经济理论、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鼓励使用有机肥,提高农田有机肥施用量比例。
二、实施农业环保工程
通过实施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渔业资源保护及环境监测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沃土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等“农业环保工程”,改善农业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
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农田为重点的粮经作物轮作模式和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地膜科学使用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林果业、能源、环境治理等紧密结合起来,重视资源的多次利用、多次增值、综合经济、能源、环境与一体,建立经济循环、生态循环的综合体系。
四、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控制和消除农村“白色污染”。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利用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避免随意焚烧造成大气污染。重点发展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秸秆微生物转化技术,为畜牧业提供饲草来源。
第四十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无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在环境保护措施得到落实的基础上是完全可行的。规划的实施必将推进南川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为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
附表1 | |||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 |||
指标 | 内容 | 在区域所处位置 | 备注 |
1、规模化生产情况 | 规模经营耕地面积34.87万亩,耕地规模化经营度35.6%; | ||
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45%,“南川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 | |||
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农村专业大户9800户。 |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8.56万亩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6.78% |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1家。 | |||
2、农业基础设施情况 | 农村公路总里程为2587.8公里,农村交通实现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 | ||
改造中低产田61.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8万亩;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62万亩;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地建设2万亩;开发整理土地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 | |||
全区现有水利工程4293处,设计蓄引提出水能力26617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23735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达61%,保证灌溉面积5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6%,在重庆市所有农业区县中排名第1位。 | |||
测土配方施肥达到90%,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85%。大棚、拱棚、地膜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占规划区蔬菜种植面积的34.09%。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2万亩,占规划区玉米种植面积的95%。 | |||
建成区级配送中心4个、乡镇连锁超市46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568个。 | |||
规划区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农村互联网用户达到3.2万户,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5%以上,村邮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 | |||
3、科技推广情况 | 科技进步对规划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 ||
水稻、油菜最高亩产分别突破800公斤、200公斤大关,刷新重庆粮油单产历史记录。 | |||
推广粮油、蔬菜、畜牧等各种先进实用技术200多项。 | |||
与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大观镇设立了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在金佛山设立了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 | |||
全区有地级农技推广单位8个,乡镇设有3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 | |||
4、农业机械化情况 | 生猪规模养殖场40%实现了喂料、饮水机械化,蛋鸡规模养殖场100%实现了饮水机械化。饲料运输、加工达到100%;机械清粪、粪便处理达到30%。 | ||
组建了30个集耕、播、收和病虫害防治服务一体的机械化的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拥有农机总动力42.38万千瓦,农机装备总值(原值)3.8亿元,拥有主要农业机械:耕整机8470台,插秧机1790台,联合收割机950台;专业防治人员200人,农机从业人员2.44万人;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比全市平均水平17%高26.6个百分点。 | |||
5、产业发展情况 | 规划区有国家级产品品牌5个,市级产品品牌10个,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5个,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金佛山”系列农副产品品牌覆盖率达到56%。 | ||
6、质量安全情况 | 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5%。 | ||
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居全市第一。 | |||
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82个。 | |||
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和水产品中的违禁化学物质及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 |||
7、农民教育培训情况 | 建设新型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定期培训乡镇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农民致富能手3000人次、40000学时以上。 | ||
8、节约型农业发展情况 | 规划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主推旱作区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稻田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蔬菜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生产技术,推广面达到300万亩次,实现“节水”减排。 | ||
推广了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3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30元。 | |||
蔬菜复种指数达到3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35%。 | |||
9、循环农业发展情况 | 农村户用沼气池4.2万口,适宜农户沼气覆盖率达到46%。 | ||
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户新增4.2万户,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率达60%。 | |||
10、生产效益情况 |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17元。 | ||
11、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 建立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目标;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全区2.6万农村居民转户进城。 | ||
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首家村镇银行石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农民合作社协会,农民入社率达到35%。 |
附表2 | ||||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工程汇总表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址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总投资 |
一 | 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 534851.1 | ||
(一) | 粮油产业带 | 18941.2 | ||
1 | 优质稻示范基地 | 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土溪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 | 建成标准化优质稻示范基地32万亩,其中有机稻种植基地7万亩;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32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320个。改良土壤32万亩,整修山坪塘3200口;维修和新修渠道250公里;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150公里;架设供电线网150公里;配置提灌设备220台(套)、耕作机械220台(套)。培育年处理10万吨优质米深加工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 11760.8 |
2 | 优质油菜示范基地 | 建成优质油菜基地20万亩,总产量达到2.5万吨左右。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20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200个。改良土壤20万亩,整修山坪塘1300口;维修和新修渠道100公里;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70公里;架设供电线网70公里;配置提灌设备100台(套)、耕作机械100台(套)。 | 7180.4 | |
(二) | 畜禽产业带 | 95354.3 | ||
1 | 生猪产业 | 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冷水关、民主、鸣玉、峰岩、石墙、福寿、铁村、大观、木凉、石莲等18个镇乡街道 | 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建成外种猪祖代1个,父母代种猪场10个;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年出栏生猪2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专业大户500户;建设年屠宰猪30万头、牛5万头、羊2万头以上的定点屠宰场1个,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建设年屠宰20万头生猪食品加工厂一个。 | 38688.3 |
2 | 南川鸡产业 | 河图、木凉、骑龙、金山、南平、头渡、大有、德隆、古花 | 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产土鸡蛋4.4万吨,年总产值5亿元以上。新建占地面积30亩,年存栏父母代蛋种鸡3万只,年生产商品代蛋鸡150万羽的种鸡场10个;建设年存栏蛋鸡10万只,年出栏20万只的示范乡镇10个;建设年存栏5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养殖场10个;培育年出栏3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000个;建设鸡蛋加工厂、鸡肉制品加工厂各1家。 | 22194.9 |
3 | 中蜂产业 | 鱼泉、三泉、大有、庆元、头渡、金山、南城、德隆、古花、合溪等10个镇乡 | 发展蜂群10万群,蜂产品3500吨,产值2亿元。建立国家级重点种蜂场1个;建立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立金佛山中蜂养殖培训基地和蜂疗中心;取得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 | 5358.5 |
4 | 肉奶牛产业 | 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元、古花、合溪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土溪、乾丰等10个镇乡 | 年出栏肉牛10万头,存栏奶牛4000头。发展肉牛养殖大公司2家,年出栏肉牛3000头;发展肉牛养殖户300户,每户饲养20—50头。建设水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每个小区发展水奶牛养殖户30户,每户存栏5—20头;建设挤奶站5个,每个小区各1个。建设饲草基地50000亩,其中肉牛45000亩,奶牛5000亩。 | 21969.8 |
5 | 山羊产业 | 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山泉等13个重点镇乡 | 年出栏肉羊10万只,年产值0.5亿。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5000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3个,建设年存栏500只,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10个。 | 2159.5 |
6 | 肉兔产业 | 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 | 设年存栏2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标准化养兔乡镇2个;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标准养兔场5个;培育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养兔大户500个。 | 4983.4 |
(三) | 优质笋竹产业带 | 165652.3 | ||
1 | 北部丘陵低山区笋竹产业 | 以大观、木凉、兴隆、河图、黎香湖、太平场、白沙、大观、木凉、神童、石莲等23个镇乡为重点 | 新建基地10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完成金佛山方竹、平竹、水竹等低产竹林改造10万亩,建立试验基地500亩、高产示范基地1万亩、种苗基地2000亩;新建1个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的笋竹加工龙头企业,成立1个竹类研究所。 | 165652.3 |
2 | 南部中低山区笋竹产业 | 以金山、头渡、大有、德隆、古花、合溪等11个镇乡为重点的金佛山周边区域 | ||
(四) | 优质蔬菜产业带 | 49941.1 | ||
1 | 高产蔬菜示范基地 | 东城街道、南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乡镇 | 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30万亩,年总产量52万吨,总产值4亿元以上。创建“金佛山牌”系列蔬菜品牌2个;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合格率达95%;培育蔬菜产销龙头企业1家、蔬菜专业协会3个、种植大户300户,带动农户0.5万户;建立蔬菜专业村20个。 | 49941.1 |
2 | 错季节蔬菜基地 | 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 | ||
3 | 北部无公害蔬菜基地 | 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 | ||
4 | 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 | 铁村、中桥、民主、骑龙等乡镇 | ||
(五) | 优质中药材产业带 | 56960.7 | ||
1 | 优质中药材产业带 | 大有、庆元、古花、合溪、金山、头渡、德隆、三泉、水江、鱼泉、木凉、兴隆、乾丰等10多个山区贫困乡镇 | 建设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500亩、种苗基地2000亩、高产栽培示范基地3000亩。在规划期内建立一个中药材种质资源较为齐全的品种资源库,初步建成一定规模的种源繁殖基地。形成20万亩中药材基地,产中药材商品13万吨左右。 | 56960.7 |
(六) | 优质茶叶产业带 | 19504.9 | ||
1 | 优质茶叶产业带 | 大观、乾丰、石溪和南城等四个镇 | 茶园面积达7万亩,加工茶叶3800吨。 | 19504.9 |
(七)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 120994.7 | ||
1 | 休闲农业 | 建成星级农家乐500家,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年接待能力在200万人以上,休闲农业产值5亿元。 | 120994.7 | |
(八) | 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 7501.9 | ||
1 | 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 建成重庆市(南川)林产品交易市场,南川大观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中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 | 7501.9 | |
二 | 支撑体系构建工程 | 17227.5 | ||
(一) |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 10149.0 | ||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 规划区内 | 成立园区专家委员会,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配备技术服务人员 | 10149.0 | |
(二) | 农产品质量体系 | 1371.8 | ||
农产品质量体系 | 规划区内 | 新建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新建检测化验室1200㎡,配置检测检验仪器设备200台(套)。新建乡镇农产品质监站22处。 | 1371.8 | |
(三) | 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管理体系 | 5706.8 | ||
1 | 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 规划区内 | 成立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新建办公设施,配备执法办公设备及车辆。 | 750.2 |
2 | 区级行业协会 | 规划区内 | 建立区级农业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农经学会及蔬菜学会,配套服务设备。 | 134.0 |
3 |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规划区内 | 改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00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配套技术服务设备。 | 4822.6 |
三 | 基础设施保障工程 | 385382.5 | ||
(一) |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 54656.6 | ||
1 |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 规划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水源提升工程、灌溉保证工程、道路畅通工程、地力改良工程。 | 54656.6 | |
(二) |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 | 2786.4 | ||
1 |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 | 建设田间道路150万㎡,田间桥涵300个,梯田平整加固20000亩,滴灌设备2000台,生物篱及防护林10万米,田间土壤改造500万方。 | 2786.4 | |
(三) | 农田水利工程 | 17147.2 | ||
1 | 水源工程 | 规划区内 | 新建、整治山坪塘1000处,新建蓄水池5000口。 | 12860.4 |
2 | 灌溉工程 | 规划区内 | 新建维修石河堰200处,新建、技改电力提灌站300处。 | 4286.8 |
(四) | 农村道路工程 | 310792.3 | ||
1 | 农村道路通畅工程 | 硬化全区农村道路3000公里,行政村能畅率达到100%。 | 96452.8 | |
2 | 农村道路配套工程 | 完善农田道路系统建设,配套建设机械耕作道路5000公里和人行耕作便道30000公里。 | 214339.5 | |
四 | 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 64449.8 | ||
(一) | 农村环境保护工程 | 27917.7 | ||
1 | 农村清洁工程 | 规划区内 | 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等工程。 | 26846.0 |
2 |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 规划区内 | 建设秸秆预处理场15万㎡,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推广2万亩。配置仪器设备150台(套)。 | 1071.7 |
(二) | 农村生态工程 | 13490.5 | ||
1 | 森林工程 | 实施通道森林、水系森林、农村森林等工程。 | 13396.2 | |
2 | 水土保持工程 |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保证水环境安全。 | 94.3 | |
(三) | 有机质提升工程 | 23041.5 | ||
1 | 有机肥加工厂工程 | 新建大中型有机肥加工厂5个,小型有机肥加工厂500个,年生产能力5万吨。每座新建加工车间720㎡,发酵棚6000㎡,原材料成品库400㎡,车库、配电房、生产管理用房等700㎡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30台(套)。 | 17683.0 | |
2 | 农田有机质提升工程 | 大力推广中稻和再生稻稻草腐熟还田、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播种油菜、小麦或蔬菜等技术40万亩;对秸秆堆积施用“秸秆腐熟剂”后再还田;种植绿肥20万亩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 | 5358.5 | |
五 | 核心园区建设工程 | 190655.0 | ||
1 | 基本框架构建工程 | 核心园区内 | 形成示范区3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框架和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发展格局 | 56800.0 |
2 | 现代农业发展 | 核心园区内 | 建成5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万亩产业园和10个以上特色种植示范片。 | 90022.6 |
3 | 新农村建设 | 核心园区内 | 完成40万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康居工程;建成金龙村国家级新农村示范村。 | 18004.5 |
4 |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 核心园区内 | 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沼气池与卫生厕建设。 | 12431.7 |
5 | 机制体制创建工程 | 核心园区内 | 基本建立统分结合、通力协作、快捷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 | 13396.2 |
合计: | 1192565.9 |
ddddd